省级重点学科建设一览表

省级重点学科简介

省(部)级重点学科一览表

学科代码

学科名称

学科层次

学科级别

0501

中国语言文学

省重点建设学科

一级学科

0602

中国史

省重点建设学科

一级学科

0701

数学

省重点建设学科

一级学科

0705

地理学

省重点建设学科

一级学科

0710

生物学

省重点建设学科

一级学科

1301

艺术学理论

省重点建设学科

一级学科

0401

教育学

省重点建设学科

一级学科

1202

工商管理

省重点建设学科

一级学科

0202

应用经济学

省重点扶持学科

一级学科

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省重点扶持学科

一级学科

学科简介--中国语言文学-0501

太原师范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于2001年9月正式创立,是全校最早设立的学科之一。2002年获批山西省重点扶持学科,2009年升格为山西省重点建设一级学科。2013年获硕士学位授权,2014年正式招收硕士研究生,2019年被确立为山西省博士学位授权建设学科。

本学科下设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五个二级学科方向。学科突出区域文学研究、比较诗学研究、晋方言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深入揭示三晋文化的独特品格,强化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

本学科有专任教师51人,其中正高14人,高级职称教师26人,博士3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三晋英才”2人,省级教学名师2名,“全国师德标兵”1名,有3名教师获得过省级教学竞赛一等奖。目前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64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含重大项目子项目、“冷门绝学”专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6项,各类科研项目经费合计360余万。近五年来,学科教师在国家级权威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

学科积极推进高师文学教育教学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是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现拥有1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及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近年荣获山西省教学成果特奖2次、一等奖3次、二等奖4次,教学成果在省内处于领先位置。

本学科建设有教育部首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山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山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赵树理研究会学术研究基地等学科建设、实习实训平台,可为研究生提供充足的产学研资源支撑。

研究生培养方面,学院划拨研究生科研费、学科建设费、活动费等专门经费资助研究生开展科研、产出成果,研究生独立主持省级研究生创新项目4项,校级研究生创新项目17项。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76篇,人均达到2.7篇。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以北京、太原、西安等地中小学校、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为主,也有毕业生赴上海财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读博深造。

学科简介--中国-0602

中国史学科2018年获批学术学位硕士授权点,经过多年建设,中国史学科已形成年龄、学历、学缘、职称等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校内专任教师21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7人;45岁以下专任教师12人,占教师总数58%;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17人,占教师总数80.95%。团队成员有山西省学术带头人1人,山西省教学名师2人,山西省“131”拔尖创新人才3人,山西省高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

中国史学科在基础学科各专业内凝练方向、彰显特色,形成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历史地理学三个学科方向的学术格局。中国古代史方向:在学科理论研究基础上,形成了宋辽金元民间信仰和明清环境史两个具有优势的研究领域。一是研究材料有新拓展,收集整理地方档案及碑刻、文书等文物资料研究明清环境史,揭示人口、社会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二是通过田野调查,运用历史人类学研究方法,展开宋辽金元时期民间信仰与区域社会空间秩序建构关系的研究。中国近代史方向:以晋商与山西地方社会、山西乡规民约及民间信仰为主要研究领域。一是重视田野调查及民间文献收集,以社会史的视角,揭示晋商与山西地方社会的关联与互动;二是对山西乡规民约及民间信仰展开研究,发现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地方样本,为多元化理解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问题提供借鉴。中国历史地理学方向: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形成了历史流域学和边塞文化研究两个优势方向。一是发挥传统研究优势,建立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变迁研究体系,揭示人地关系的演变规律,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二是凸显区域研究特色,结合山西近畿临边历史区位特点,以民族迁徙与历史盛衰为切入点,探究山西文化的历史发展规律,揭示山西在国史上的地位及对中华文明形成的独特贡献。

中国史学科教师近五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项,省部级及其他项目50余项,科研经费总数超200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核心及以上论文50余篇,出版著作12部。获山西省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优秀奖2项;获山西省社科联“百部(篇)工程奖5项”。主办学术会议5次,每年10 人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校际间展开经常性学术交流。

学科简介--数学-0701

太原师范学院数学系2000年设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03年增设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2016年增设统计学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07年被评为山西省品牌专业,2008年被评为山西省地方师范院校数学专业职前职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9年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2018年被评为山西省高等学校优势特色专业,2020年获批山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

数学学科2009年被教育部批准为“硕士建设单位授权学科”,2010年作为一级学科被评为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2012年底完成硕士单位建设任务。工程科学计算实验室2013年获批山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数学学科201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2015年开始招收学科教学(数学)专业的研究生,2018年顺利通过硕士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2019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立项建设学科。

数学系现有教职工63人,其中专任教师60人。专任教师中教授8人(二级教授1人),副教授15人;博士28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生导师21人。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名,山西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1名,省级教学名师2名,山西省“131”领军人才工程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2名。

近五年来获批科研项目37项,其中国家项目6项。获山西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山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获批省级精品课程1门(高等代数),省级一流培育课程1门(数学分析)。

学科简介--地理学-0705

地理学科是山西省地理学界实力最强、体量最大的学科,是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山西省“1331工程”优势特色学科、山西省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学科。拥有山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汾河流域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山西省城乡统筹协同创新中心、山西省1331工程——汾河流域藻类污染水防治及资源化利用重点创新团队。地理科学是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山西省品牌专业和山西省优势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山西省特色专业、山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是山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是山西省示范实验室。

葡京国际平台:地理学科获批山西省博士学位授权点立项建设以来,在学术平台、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学术交流、科研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学科特色与优势进一步强化。

团队拥有山西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山西省人大常委会智库专家1人,山西省高校“131”工程领军人才5人,山西省“三晋英才”10人,山西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2人,山西省国土咨询专家2人,山西省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1人,山西省人民政府旅游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2人,山西省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质量评定委员会专家库专家3人,山西省自然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2人。

地理学科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区域历史环境变迁、资源评价与开发、城市地理与城乡规划、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生态地理与生态修复五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以山西空间地理格局为依托,围绕“两山两流域”,开展黄河流域、汾河流域、吕梁山和太行山的环境演变与流域治理、矿区复垦、城乡统筹、非遗文化开发、流域灾害与一体化管理等研究。

地理学科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扩大学科影响,2017年以来,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8场,举办学术报告会130场,教室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280人次。

地理学科团队围绕山西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2017年以来,获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18项,其中国家基金项目18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6项,出版学术专著18部,发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国家级学术论文80篇。

学科简介--生物学-0710

太原师范学院生物学学科设置于2000年,生物学科2014年被评为校级重点学科,2018年获批为生物学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和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

本学科紧密结合山西实际,以地方生物资源开发与区域水土生态修复为特色,围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山西转型跨越发展”思路,促进生物学各学科的均衡发展,坚持生物科技创新超越,持续推动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区域生态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功能微生物开发、生物医药等科学技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以山西地方生物资源开发与水土生态修复为特色,下设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三个方向,植物学方向着力解决汾河流域藻类污水防治和流域水环境保护以及地方经济作物抗逆信号通路的研究,拥有一支山西省 “1331重点创新团队”-汾河流域藻类污水防治及资源化利用;微生物学方向重点挖掘微生物资源及其微生物功能研究与应用;动物学方向开展昆虫分类与农林害虫靶标防治研究,以及天然产物制备及抗肿瘤功能产品的研发。

生物系教学、办公、实验用房总面积7342 m2,其中实验室面积5346 m2,拥有教学和科研的实验设备800台(件),价值1400余万元。除基础教学外,已建设植物学、动物学和微生物学科研实验平台,面积共计1100 m2,仪器价值400余万,其中包括藻种库、植物培养室、细胞培养室、植物组培间、昆虫培养室、精密仪器室和大型仪器室等。

学科简介--艺术学理论-1301

一、学科方向与特色

2018年艺术学理论获批成立,2019年首次进行招生,目前有三个学科方向,分别是:艺术史、艺术理论与艺术教育、艺术批评。覆盖了音乐、美术、舞蹈、书法、设计、影视艺术等多个学科专业,总体上形成了跨专业、多学科的理论研究平台,并与葡京国际平台:汾河流域科学发展研究中心进行了资源的优势结合,依托葡京国际平台:地理科学的优势,形成将艺术学理论与山西地域地理性特质紧密结合的较为鲜明的办学特色,探索文化艺术形态在历史流变过程中的艺术形式、艺术价值、艺术规律、艺术教育形成一套艺术理论探索的研究道路,以及针对本土艺术现象的质疑和批评,以此促进艺术生态的良性发展,对山西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紧紧围绕山西地域文化开展教学和科研,基本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共融的教学和科研模式。

二、学科队伍

1. 人员规模

目前共有硕士生导师12名,每个学科方向各有导师4名。其中,艺术史方向有两名教授,艺术理论与艺术教育方向和艺术批评方向各有一名教授。

2. 人员结构

45岁以下教师比例为:75%(9人)、获外单位硕士以上学位人员比例为100%(12人)、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50%(6人)、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42%(5人)、正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33%(4人)。

三、 科研情况

1. 项目方面

5年来,艺术学理论专任教师共承担项目23项,科研经费合计为506.3万元。其中国家社会科研基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共4项,科研经费108万元。承担其他省部级项目共10项,科研经费累积102.3万元。承担企事业单位合作项目共9项,科研经费累积296万元。

2. 论文方面

5年来,艺术学理论专任教师作为第一作者共发表刊物49篇,其中在高水平刊物发表研究论文21篇,共出版著作5部。

3. 目前情况

在研的省部级以上项目共9项。(艺术史方向2项、艺术理论与艺术教育方向4项、艺术批评方向3项);在研科研经费(省部级以上)合计114万元。(艺术史方向11万元、艺术理论与艺术教育83万元、艺术批评方向 20 万元)

三、人才培养

1. 课程与教学

目前共有在读硕士12名。已开设专业必修课有:艺术学基本理论问题、中国艺术史、西方艺术史、艺术美学;专业选修课:艺术批评史、艺术人类学研究、艺术民俗学研究、艺术教育研究、艺术理论与批评研究、艺术创意产业研究、艺术理论经典读本选读;专业方向课:当前影视教育研究、艺术心理学研究、艺术管理研究。

2.培养质量

目前艺术学理论专业暂无毕业生。目前艺术学理论学生5人皆有参与科研。以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发表论文(导师一作)发表论文共5篇,其中北大核心1篇。另外,1名学生获批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主持人);2名学生获批太原师范学院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

四、培养环境与条件

1. 学术交流

目前共召开3次学术会议,分别是:山西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历程、相关问题及对策以及第二届山西文化艺术节“晋土奇花”炕围画展及学术研讨会。目前学生参加国内学术交流、会议共5次。

2. 支撑条件

目前目前配有专业教室2间。科研上已购买国内外相关数据库资源。生活上有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奖助学金、生活培养经费。总体上初步建立了艺术学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的管理制度。

学科简介--教育学-0401

2013年7月,葡京国际平台:正式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4年7月,葡京国际平台:成功获批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学位授权点。2015年教育硕士开始在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地理五个专业方向招生。2019年8月又增设教育管理招生领域,学科教学领域增加了英语、思政、生物三个专业方向。目前在校研究生218名。

目前共有高校专职导师150余名,建有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太原五中、省实验中学、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成成中学、太原十二中、太谷一中、太谷二中、通宝育杰中学、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榆次一中、榆次二中、尖草坪一中等实践基地13个,共聘中学导师和教研员导师近200名。设置教育硕士专用多媒体教室6间、与本科生共用微格教室18间。

社会服务和影响开始为山西省和周边省份的基础教育输送优秀教师,四届毕业生90%以上在教育行业就业,从事本学科教学工作,用人单位满意度高,导师队伍以研究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引领基础教育为宗旨,以葡京国际平台:基础教育提升计划为契机,深度参与到了山西省的基础教育改革当中,正在产出有关的学术成果。

学科简介--旅游管理-工商管理-1202

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Master of Tourism Administration),主要面向旅游行业、相关政府管理部门以及中高等院校具有实践经验的从业人员,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旅游职业精神、掌握旅游管理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国际化视野和战略思维能力、敢于挑战现代旅游业跨国发展的的高级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为目标。20109月,我国第一批56所高校获得了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授予权。2018年,太原师范学院成功获批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成为山西省第三个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依托工商管理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山西省旅游信息化科技创新平台、太原师范学院“1331”工程文化旅游产业研究院等科研平台以及旅游管理优势专业,葡京国际平台:已经形成多学科融合发展的旅游学科体系。旅游管理专硕点师资力量强大,共有校内导师22人,校外导师13人,专任教师团队由葡京国际平台: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组成,其中全国旅游民宿等级评定和复核专家1人、山西省旅游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2人、教育部地理专业教指委委员1人、省重点学科方向带头人2人,多名教师被聘为省文旅厅专家库成员、省财政厅美丽乡村建设专家,并兼任地方文旅局咨询专家。校外行业教师包括来自山西省发改委、山西省文旅厅、山西省社科院、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山西省文旅集团以及各地市旅游政府管理部门的专家以及省内的旅游行业领袖。葡京国际平台:旅游管理专硕的培养目标是:为山西省建设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文化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发展培养掌握旅游管理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全局观、国际视野、企业家精神和职业经理人素质及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旅游管理专门人才。

学科简介--应用经济学-0202

在原玉廷教授、张改枝教授等老一代学科带头人的指导下,新一代学科带头人承前启后,明确方向,整合力量,不断提升应用经济学学科实力,形成学科带头人年富力强、团队学历层次高、职称结构合理、学术活动持续规范、学术研究气氛浓厚的学术团队。

一、学科发展历程与特色

应用经济学学科的前身是校级重点学科—国民经济学(2003年)。2008年,太原师范学院组建应用经济学学科,并将其确立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建设单位的支撑学科。2010年,应用经济学学科被确定为山西省高校重点扶持学科,2019年产业经济与区域发展教师团队荣获太原师范学院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20年保险学被列为太原师范学院骨干学科提升计划 (B类),2021年太原师范学院成功获批保险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经过18年的整合与发展,本学科成员已达35名,研究范围涵盖区域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和金融学,呈现出特色鲜明、成果丰厚、服务地方经济的特征。

二、人才培养

太原师范学院经济学本科专业已有13年的办学历史,拥有41名专任教师,配套建设有金融学实验室、征信实验室、经济学综合实验室、统计计量实验室和ERP实验室。人才培养坚持夯实基础、注重实践,分类培养,服务山西的办学特色,取得较好成效,2016年经济学专业被评为校级优势特色专业。历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60%以上,2020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70.44%;近四分之一的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考取双一流院校的研究生不断增加,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毕业生主要就职于金融保险、商业企业、政府机构和大专院校,部分毕业生已经走上中层管理岗位。

三、主要条件与平台

团队成员中闫二旺、赵满华等教师是山西省城乡统筹协同创新中心、汾河流域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10余名教师是太原师范学院碳中和研究院的骨干力量,能够依托这些平台开展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近年来,团队成员参与了山西省城乡统筹发展研究报告(2017年)、(2018年)和(2019年)调研和编制工作。

四、学科层次与成果

本学科人员层次高,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3名,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名,山西省高校青年学术带头人1名,山西省高校“131领军人才工程”优秀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2名,山西省教学名师1名,山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名,具有硕士导师资格的教师19名。依托较强团队实力,利用跨学科协同创新机制,本学科具备承担国家或省部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的能力,并取得标志性成果。近5年,学科成员主持国家级课题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山西省政府重大决策咨询课题1项,参与山西省政协创新生态调研课题1项;获得山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获得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9项,主编财政部规划教材1部。

五、服务山西

本学科把山西经济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并致力于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2016-2020年期间,有关山西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论文数量达56篇,占同期学术论文总量的36.60%;以山西经济社会发展为选题的课题数量达60项,占同期课题总数的67.42%;主持和参与山西省各级政府及其直属机构的咨询课题8项,在资源型地区转型、民生改善、城镇组群规划、中小企业集群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提供指导和建议。

六、社会影响

本学科在收入分配领域积淀深厚,在省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在学科交叉热点领域有所突破,生态工业园区、能源清洁生产、特色小镇、民生问题研究形成特色;在社会养老保险和金融风险管理等研究异军突起,环境责任保险研究方兴未艾;积极参加山西省政协组织的创新生态建设和服务贸易发展调研,在强力推进山西省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方面献计献策。

学科简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

太原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山西省重点扶持学科。学科建设以本科教育为本,稳步发展研究生教育;以实践能力提升为核心、以学生毕业就业无缝对接为目标,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现在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物联网工程3个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教育类),契合现代教育需求,侧重“人工智能+教师教育”培养;物联网工程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是葡京国际平台:仅有的工科专业,并采用 “3+1”培养模式—“3年校内理论培养+1年企业实践技能培训”,并基于“专业教育+技能教育+创新教育”和“一生一技”的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开展教学工作。

2014年获批为工程硕士(计算机技术领域)专业学位授权点,2019年更名为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现有5个研究方向,包括智能数据分析与应用、教育软件设计与开发、移动互联应用开发技术、嵌入式系统与物联网技术、光电信息处理与通信技术。专业实践采用“特色培养+资格认证+创业辅导”三位一体两阶段培养模式,强调校企联合培养是提高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方式。

计算机系现有教职工58人,博士9人、在读博士4人;教授6人、副教授22人;硕士生导师27人。现有本科生1380人,电子信息工程硕士研究生116人。

学科拥有7个平台,4个省级平台(山西省大数据挖掘与智能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山西省计算机技术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山西省“1331工程”产业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山西省“1331工程”产业学院);3个校级平台(太原师范学院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太原师范学院教育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太原师范学院“大数据技术应用工程中心)。

拥有2个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新型产业研究机构(山西省职业教育大数据科技创新中心、山西省区块链技术应用联合实验室)、1个太原师范学院产教融合研究中心。

二、研究方向

目前拥有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网络信息安全、物联网与云计算三个稳定、相互支撑、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1. 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是本学科的优势研究方向,主要针对大数据集语义信息进行系统、完整的刻画,在此基础上,通过将用户需求嵌入学习算法中,研究面向用户需求的个性化学习算法,并实现数据处理和分析。

2. 网络信息安全方向主要研究高速网络环境下保证系统安全的关键技术,重点开展入侵检测技术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可行算法,并应用于基于网络处理器的千兆级网络安全产品的研发中。

3. 物联网与云计算方向依托2个山西省“1331工程”平台和山西省计算机技术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主要针对物联网和云计算、视频图像处理和职业教育大数据三个领域开展理论研究、项目研发和深度校企合作。

三、学科特色

1. 学科建设契合学校整体发展思路,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互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服务产业,以本科教育为本,稳步发展研究生教育;优化专业结构、强化应用特色,深化产教融合,突出学科专业的优势,助力太原师范学院高水平师范大学的建设。

2. 科研实力显著增强。近5年,计算机系教师获批科研项目共65项,其中,省部级科研项目13项,横向项目43项,校级项目9项,经费共600.5万元;共发表学术论文106篇,其中,SCI收录9篇、EI收录4篇、CSSCI收录1篇、1B级国家期刊论文1篇、1C级国家期刊论文14篇省级期刊篇、北大中文核心收录期刊12篇;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5项、软件著作权登记107项;出版专著4部、教材2部,参编教材4部。

3. 本科教学成果突出。近5年,计算机系共获批省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3项,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5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4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8项,校级课程思政专项建设项目2项;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共获奖133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6项,省级奖项60项。

4. 研究生教育稳步提升,招生规模逐年增加,就业率高;此外,获批山西省计算机技术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山西省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获批省级研究生教改项目4项、校级研究生教改项目6项;获批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1项、校级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2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