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霍世平教授在《山西日报》发表文章:《建设特色“新师范” 培植教育“新业态”》

  •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24日
  • 点击:[]

 

6月23日,《山西日报》刊发院长霍世平撰写的文章《建设特色“新师范”  培植教育“新业态”》。文章指出,“新师范”建设既是对更高质量、更高品质、更具特色、更富内涵的教师教育的回归与提升,也是我省聚焦“六新”转型发展所需人才支撑的积极应对,更是我国新时期全面提升教师质量的战略选择。加强新师范建设,要做到上下齐心,举好转型“指挥棒”,坚定“一个主业”、坚实“一个方向”、坚持“一个原则”;要突出重点,做对发展“运算符”,全力保障做“加法”,高位突破做“减法”;要优化进位,用足管理“工具箱”,在“认证”上下功夫,在“载体”上做文章,在“把关”上见实效,在“筑底”上求突破。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应立足服务山西转型发展大局,围绕新要求、依据新标准、借力新技术,升级“师范教育”衍生新环节、新链条、新活动,培育出教育“新业态”,让“新师范”成为具有山西特色和充满“智能”“智慧”的教育。

             

全文如下:

建设特色“新师范” 培植教育“新业态”

○霍世平

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建设“新师范”是我国新时期全面提升教师质量的战略选择。教师教育走出“新”路是时代要求、使命召唤。“新师范”既是对更高质量、更高品质、更具特色、更富内涵的教师教育的回归与提升,更是我省聚焦“六新”转型发展所需人才支撑的积极应对。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应立足服务山西转型发展大局,围绕新要求、依据新标准、借力新技术,升级“师范教育”衍生新环节、新链条、新活动,培育出教育“新业态”,让“新师范”成为具有山西特色和充满“智能”“智慧”的教育。

上下齐心,举好转型“指挥棒”

省委、省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教育先行思想谋划社会公共事业服务供给,以人才战略谋划社会经济综合改革和转型发展,从财力到机制制度建设再到平台渠道的建设保障基本到位,教育优先发展的山西环境和生态已经形成。高校要立足山西、面向未来,勇担立德树人、培养人才大军的使命,就要顺应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建设特色“新师范”,着力培养卓越教师,全方位服务基础教育,为造就一支“新师范”人才提供经验和智力支持,为培养服务山西转型发展的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活力迸发的人才大军而努力作为。

建设特色“新师范”,要坚定“一个主业”、坚实“一个方向”、坚持“一个原则”。要坚定教师培养主业,以培养堪当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发挥强师兴省主导作用的基本前提,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师范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坚实把培养大国良师作为师范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让教师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要坚持“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的基本原则,将师德师风教育贯穿教师教育全过程,把加强德育能力建设作为立德树人背景下“新师范”建设的“新目标”。

突出重点,做对发展“运算符”

全力保障做“加法”。高等师范院校要以高职、本科、硕士师范生培养系统化、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为导向,创新教师教育课程与教育教学体系,以“一院(系)一品、模式创新”彰显专业特色,以教育学院、教师发展学校、教师实践基地为主体的多学科融合、多机构协同的“一主多从”形式,适度提高师范类专业和师范生占比,在综合化发展与“主业”中找到平衡。教育部门应引导、支持、保障高等师范院校以教师培养为主业,鼓励高水平综合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分类考核,引导高等师范院校之间错位发展、差异定位,解决举办教师教育的动力机制问题;应逐步扩大公费师范生、特岗教师规模,推动形成立体化、常态化、全过程的政策保障“新机制”,强化师范教育的身份认同。

高位突破做“减法”。高等师范院校要围绕在多元社会职能中确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在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中确立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的中心地位的“两个中心”进行办学理念、建设标准、专业办学标准和师范生培养标准的重新优化筛选,整合校内资源,适时向教育硕士、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倾斜,构建与传统优势、错位竞争相适应的学科建设“新体系”,努力实现教师教育类学科的高位突破。

协同开放做“乘法”。从协同创新、开放多元出发,发挥多元主体在教师教育中的作用,打造实践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建设衔接高校、中小学、地方行政部门的实体,将地方行政部门、中小学从管理部门和用人单位转变成培养机构。高等师范院校要通过精选教学、科研、管理队伍,“联姻”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掌握情况,提供服务,深化改革四个阶段的“有来有往”,进行地方教育部门、高师院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改革,内外联动,形成合力,打造多层次、多维度的人才培养“新格局”,使师范生培养成为全社会协同参与的工作。

优化进位,用足管理“工具箱”

在“认证”上下功夫。高等师范院校应主动对接师范类专业认证,以师范生为中心配置教育资源、组织课程和实施教学,对照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教学改进,形成从强调“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转为关注“学生培养质量”的“新标准”,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在“载体”上做文章。高等师范院校要以系列化、层次化课程为载体,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重视艺体、信息、心理、劳动等综合素养的养成,强化自主训练和合作训练、自我养成与他人促成相结合,通过主辅兼容、复合培养、“本科+教育硕士”一体化培养、“本——硕——博”连贯式培养等模式,提升师范生专业核心素养。

在“把关”上见实效。高等师范院校应探索建立师范类专业面试和二次选择制度,将乐教、适教、善教作为标准,把好入口关;将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具体化,建立起培养目标、标准体系与课程、教学等实施环节之间的适切关系,把好培养关;以卓越教师的标准体系与素质规格作为依据构建师范毕业生的评价内容与尺度,探索师范类专业退出机制、师范生延期毕业或淘汰机制,通过质量认证与资格制度倒逼形成高质量、有特色的师范类专业,把好出口关。教育部门应完善不同层级的质量监测体系,对师范生培养质量持续监测,做好基于监测结果的问责和限期整改工作。
  在“筑底”上求突破。高等师范院校要加快推进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教学变革,利用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快推进“互联网+”与教师教育相融合,推进信息化智能化教学服务、实践管理、数据存储等平台建设和应用,转变师范生实践教学方式,追踪师范生教学能力发展历程,作为从职前到职后的学习、实训和培训多维度发展的支撑,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可持续智力支持。

建设特色“新师范”,就要在广覆盖的学科布局中,彰显教师教育学科特色;在多样化的专业设置中,彰显师范类专业特色;在全方位的服务面向中,彰显基础教育引领特色;在多样化的校园文化中,彰显师范文化特色。

(作者为太原师范学院院长)

原文链接:http://epaper.sxrb.com/shtml/sxrb/20200623/510774.shtml

 

上一条:党委中心组举行(扩大)学习会 专题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下一条:葡京国际平台:召开2020学年春季学期教学质量监督专题会议

关闭